刘才发,男,汉族,1963 年 4 月,甘肃永靖县三塬镇,中共党员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白塔古建修复技艺。刘氏第七代传承人 1985 年高中毕业于永靖五中。同年师从伯父刘登科(刘氏木匠“大掌尺”)学习木工,三年掌握木、砖结构核心技艺。
熟练掌握汉式、藏式、回式等九大类别建筑及 48 种建筑型式(如“天落伞”“狼尾脊”“凤凰展翅”“多脊前卷型”等 )从业 40 余年,主持修建/修缮百余项工程。包括:青海南宗寺、加吉更寺、化隆堪达活佛大经堂(“亚洲龙宫”)、青海省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(古楼、六角亭、南宋寺)青海省国家级重点文物工程“城”(玉皇阁、大佛寺)青海省阿什贡国家级地质公园、博物馆“凤水柱、功德门”八角宫等。其中白塔古建筑修复技艺传承项目备受关注。
多次被《人民日报》《甘肃日报》、央视网等权威媒体报道。
2023年设计建造“无柱无梁”殿,结构严密、设计独特创新,技艺精湛,榫卯结构,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,防震效果极高。
以上均为其极高技艺代表作
获第十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。
被认定为木工五级,拥有“乡土人才”高级职称。
获临夏州“乡村工匠名匠”、甘肃省“乡村工匠名师”、“乡贤达人”、“优秀文艺志愿者”等称号。
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甘肃省永靖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。
发表《“天落伞”的结构及装饰》等多篇专业论文。
秉持“择善而教、倾囊相授”理念收徒授艺。收徒重品德与匠心,要求徒弟先修“心”(敬畏古建历史、热爱修复技艺 ),再练“技”。从木作榫卯精准契合、砖雕纹路细腻雕琢,到整体建筑形制把握、传统营造智慧领悟,手把手教学。让徒弟在百余项古建修缮工程实操中打磨技艺、积累经验,培养出一批能独当一面的传承人,使刘氏古建修复技艺得以延续,为守护古建筑文化根脉注入新生力量。
出资治理家乡荒山荒坡,治沟保塬 200 多亩,参与生态环保,参与公益事业,积极捐资款。获“乡贤达人”“优秀文艺志愿者”等称号!
传承技艺
刀木传薪四十载:非遗传承人刘才发的坚守与突破
在甘肃永靖县三塬镇的白塔木雕产业园里,一块长80公分、宽60公分的木板静静躺在展柜中。这块被磨得光滑温润的木头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修复技艺刘氏第七代传承人刘才发的"启蒙老师"——四十年来,它见证了一位匠人从学徒到"名师"的蜕变,更承载着一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密码。
枕木而眠的三年:把匠心刻进骨子里
1985年,刚从永靖五中毕业的刘才发,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青海南宗寺,成为伯父刘登科的学徒。这位被称为"大掌尺"的老匠人,以设计精准、做工严苛闻名,其参与建造的南宗寺、加吉更寺等藏式建筑,至今仍是藏汉结合建筑的典范。
学艺第一天,伯父就说:“木匠手里出乾坤,差一分就失了魂”。刘才发至今记得那句训诫。为练好基本功,他寻来一块厚10公分长80公分,宽60公分的木板,白天闲余时间,揣摩斗拱画原理,晚上就枕在头下。凌晨三点,当其他工匠还在熟睡时,他已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在木板上画经堂框架;中午休息时,别人歇晌,他蹲在墙角削刻斗拱模型,经堂模型。深夜收工后,别人睡足八小时,他只留四小时给睡眠,其余时间全用来钻研图纸。
"三年里,木板上的纹路比自家炕沿还熟。"刘才发笑称,那时手指被刻刀划破是常事,血滴在木板上,反倒成了最鲜活的"标记"。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苦练,让他在三年后掌握了木、砖结构的核心技艺。1988年,伯父承接青海南加吉更寺经堂工程时,毅然让25岁的他担任"掌尺",带领二十多位工匠施工。这座面宽七间、藏汉合璧的建筑,成了他技艺的"试金石"——两年工期里,他白天盯榫卯咬合,晚上推敲飞檐弧度,最终交出的作品让伯父拍着他的肩膀说:"你已全盘掌握,该下山出手了。"
从"掌尺"到"名师":用四十载作品立口碑
独立承接工程的四十年来,刘才发的刻刀从未停歇。他的足迹遍布甘青两地,从尖扎县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长廊古楼,到贵德县黄河奇石苑的亭台楼阁;从省级文物康家清真大寺的修缮,到阿什贡地质公园的"功德门",每一项工程都是对技艺的极致考验。
其中,2006年建造的化隆县堪达活佛大经堂堪称巅峰之作。这座面宽七间、进深九间的建筑,一二层藏式建筑,三四层汉式建筑,"凤凰展翅",全殿雕刻穿云龙、盘柱龙三百条,号称"亚洲龙宫"。
而2023年在化隆县设计的"无柱无梁"清真寺礼拜殿,更是突破传统——面宽五间的殿内不见一根立柱,"天落伞"穹顶融合藏、汉、回三种风格,斗拱与花纹雕刻巧夺天工,成为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标本。
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实打实的认可: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木工五级(技能考试。94分)、临夏州"乡土人才"高级职称、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......2024年,他更是斩获临夏州"乡村名匠"与甘肃省"乡村名师"双称号,成为行业内公认的"活字典"。
突破与传承:让老手艺接上新时代地气
"传承不是守旧,得让老手艺跟上时代。"作为第七代传承人,刘才发的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:
技艺上的创新,他将传统"天落伞""狼尾脊"等结构拆解成标准化模型,在2019年《明日风尚》发表的论文中,首次系统阐述了"天落伞"的力学原理与装饰逻辑;2023年又在《生活文摘》详解"阴阳角前卷双脊狼尾巴"结构,让口传心授的技艺有了文字依托。
传播上的突破,他不仅收徒二十余人,更在2017年成立永靖县才发白塔古建筑有限公司,将家庭作坊升级为集设计、施工、传习于一体的专业机构。甘肃日报曾四次专题报道其事迹,从2008年"第一序列传承人"到2011年"白塔木匠"专题,再到2025年央视网的新闻报道,他让这项西北技艺走向了全国。
责任上的延伸,作为共产党员,他始终记得"手艺要反哺乡土"。2003年,他出资治理家乡200多亩荒山荒坡,践行"治沟保塬"政策;多年来为学校绿化、地震救灾等公益事业捐款捐资。2022年获颁"乡贤达人"证书。"手艺是从这片土地学的,能为家乡做事,是本分。"
如今,62岁的刘才发仍保持着每天清晨画图纸的习惯,只是煤油灯换成了LED灯,木板换成了电脑绘图板,但那份"线弹曲直乾坤瑞,墨画方圆岁月丰"的匠心,从未改变。正如他常对徒弟说的:"一块木头能活上千年,咱的手艺,也得传得比木头更久。"